
每个工作日的9时30分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18楼《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一张不大的黄色书桌总会迎来它的主人——我国眼外伤和眼内异物摘出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终身教授张效房。
张效房今年已经105岁,却依然坚守工作岗位,并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学术会议激励年轻人。他说:“我活着一天,就要工作一天,贡献一天。”
河医文化与医学报国
伴随着小电车轻微的“吱吱”声,会场人群自发让出一条通路。当张效房坐着电车缓缓驶入时,在场的医学专家与医学生们不约而同起身,用雷鸣般的掌声向这位老者致敬。
不久前,在第五届河医医学教育论坛暨医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研讨会上,张效房特意为年轻学子带来《河医文化与医学报国》的分享,希望将自己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与炽热的医学报国情怀,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新一代医者。
展开剩余83%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年少时目睹战争的残酷,“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立志要用医术为国家、民族与社会撑起一片守护健康的天空。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爱国救国运动,凭借过硬的学识,以全国统招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自此踏上“学好医学、抗日救国”的道路。
1945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张效房主动选择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并毅然投身当时基础薄弱、发展艰难的眼科领域,开启了为眼疾患者“拨云见日”的一生。
凭借在眼科界的卓越成就,张效房多次收到国外高校的邀请,对方开出优厚的科研条件,希望他留在海外,但都被他婉言拒绝。“我哪儿都不去。我的经验,是从一个又一个中国患者身上积累的;我的根,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这份对祖国的赤诚,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河医文化体现为‘厚德博学、尊师爱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和人文精神,张效房是河医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河医文化的宝贵财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水军写文记述。
张效房身体力行地传承河医文化。2025年6月底举行的河医医学教育论坛暨医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研讨会已经举办了5年,每年张效房都坚持到现场给学生讲课。今年,出于对他身体健康的关怀,主办方安排他向现场的莘莘学子送上真挚的祝福后,便送其离开了讲台……
与时间赛跑,把奉献写进每一个日常
“我这辈子就抱着一个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在前几届河医医学教育论坛暨医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研讨会上,张效房总主动抓住与年轻人交流的机会,将这份信念传递出去。
“奉献听起来很宏大,到底该怎么做?”面对青年学子的疑问,张效房给出了最朴实的答案:“为了让患者不流泪、不疼痛,每一天都认真学习、踏实做事,这就是奉献。”
张效房的“奉献”从不是“空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一个细节里——看诊时,他在每位患者身上平均花费40分钟,耐心倾听诉求、细致分析病情;为了节省时间多接诊患者,他刻意少喝水、少上厕所;为攻克眼内异物摘出难题,他一头扎进实验室,查资料、画图纸、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安全高效的“张效房法”,解决了国际眼科界的难题;99岁时,他仍坚持每周二出门诊、周四去病房查房,从未间断;直到如今,他依旧每天准时到办公室,伏在案头逐字逐句编辑医学期刊。
“一个人真的能一辈子守住初心吗?”有学生追问。张效房坦然分享自己的经历:“我患过癌症,做过十几次手术,称得上是‘五脏不全’的人。但幸好我视力还好,手还能写字,只要能工作,我就不想停下来。当你从工作中收获精神的快乐,就不会给‘奉献’设定终点。”
在张效房的人生里,从没有“退休”二字。最危险的一次肾脏摘除手术前,他将毕生积攒的120万元捐出,设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专门资助和奖励年轻医生;2018年,严重的疱疹病毒感染让他疼痛难忍,卧床期间他最牵挂的仍是未完成的书稿,叮嘱学生:“我恐怕没时间了,你们一定要把这本书完成!”疼痛稍有缓解,他便挣扎着下床,在病榻旁对着堆积如山的书稿继续工作。最终,在2020年,凝聚他一生心血的200万字的《张效房眼外伤学》出版;2024年,他突发心前壁严重缺血,内科医生反复叮嘱要卧床休息,避免大声讲话,可他依旧主动来到研讨会现场,只为多给年轻学子讲几句“医学报国”的初心。“我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所以更要一刻不停地工作,一刻不停地帮着培养下一代。”张效房说。
即便到了105岁,他编辑论文仍保持着极致的严谨——一篇稿子要改3遍:先用红笔修改,再用绿笔校正,最后用蓝笔定稿,常常要花费两三个小时。这份“较真”,是对医学的敬畏,更是对年轻医者的言传身教。
守在患者身边,让手术刀承载“光明的希望”
“既然选择了眼科医学,就不能放弃。手术刀很轻,但它承载着患者的希望,代表着医学的神圣。”这是张效房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年轻医者的叮嘱。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沙眼及并发症是当时首位致盲原因。为帮助更多患者,张效房组织科室同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下乡,一边做眼病调查,一边开展治疗,这一坚持就是四五年,让无数农村患者重见光明。
20世纪50年代,工业快速发展,眼外伤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非磁性眼内异物摘出,成为国内外眼科界的难题。为攻克这一难关,张效房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查遍国内外文献,设计数十版手术方案,在实验室反复模拟操作……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后,薄骨定位法、电子计算机校正法、“重叠波”定位法、磁棒接力摘出法、方格定位摘出法等方法被相继应用于临床,这些方法安全、简单且高效,被眼科界统一称为“张效房法”。
据统计,张效房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领域有30多项发明与改进,其眼内异物摘出技术被视为我国对国际眼科学事业的两大贡献之一,他本人也被誉为“我国眼内异物研究奠基人”“眼外伤专业学术带头人”。
谈及为何如此拼,张效房说:“共产党员的形象一直激励着我,还有什么困难比抗日战争更难呢?”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没收过患者红包,从没拿过医药回扣;不少医院邀请他担任名誉院长或顾问,他只答应“无偿帮忙”,若提报酬便果断拒绝。坐诊时遇到能在当地治疗的患者,他会详细写下诊断意见和治疗建议,甚至帮忙联系当地医生,从不说“你下次还来挂我的号”。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这是张效房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如今,105岁的他仍在书桌前忙碌,窗外的阳光洒在稿纸上,也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他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医者仁心”,用无私的奉献为年轻医者照亮了“行医之路”。(通讯员 师小勤 符臻臻)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
发布于:河南省倍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